
难得的又读了一本中国的推理小说,场景设置在上海还挺有意思的,熟悉的地名算是加分,书籍应该销量有限,否则可能花园饭店要出来公关的。剧情的设置上也有一些亮点,比如开头的案件设置,有点点《恶意》或者说阿婆的《罗杰疑案》的意思,而且双线剧情打时间差,最后再汇集到一起,很多人在读的时候确实不会发现。
难得的又读了一本中国的推理小说,场景设置在上海还挺有意思的,熟悉的地名算是加分,书籍应该销量有限,否则可能花园饭店要出来公关的。剧情的设置上也有一些亮点,比如开头的案件设置,有点点《恶意》或者说阿婆的《罗杰疑案》的意思,而且双线剧情打时间差,最后再汇集到一起,很多人在读的时候确实不会发现。
这不是一本愉快的书。同名剧集已经相当有名,但读书之前对剧情毫不了解,不存在预设,反而能更纯粹的关注到书本身。阅读本书总让我回想起念书时第一次读反乌托邦三部曲的震撼,本书的成书年代是1983年,致敬奥威尔《1984》非常明显,而和《1984》一样,本书的内容现在也尚未过时。
对于乌托邦的设定,已经可以说非常泛滥,难得有一些新鲜感。本书内容同样也就是极权社会的标配,监视、禁欲、阶级分明,大量的政治和宗教的比喻……等等。因此,阅读的时候不自觉会和之前看过的反乌托邦作品做类比,某种程度上,和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略有点类似,那篇小说把克隆人作为器官捐献的器皿,这里则把女性当成行走的子宫,生育的器皿。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叫“为什么大神共推《风姿物语》为网文开山作”,当时就觉得有点扯淡。中国网文公认是以还珠楼主为代表的传统仙侠,港台武侠言情,《魔戒》《龙与地下城》等国外奇幻科幻,加上日本动漫文学影响下的混合产物,特别是网络文学的类型化萌芽时期的作品,都带着明显的模仿的痕迹。《风姿物语》如果说是网络玄幻小说的开山之作,还能说的过去,但盖之以整个网络文学,这么多类型,怎么好一言以蔽之。再一看文章是邵燕君团队的,更加觉得有点不接地气了。
文章后续的论述中,连《风姿物语》把小说篇幅从一两百万字扩张到五百万字都变成了一个开山立派的点,要知道《蜀山剑侠传》上世纪早期就写了将近四百万字,黄易的大唐双龙传也有四五百万字,还比《风姿物语》完结的早…而且,《风姿物语》2006年完结的时候已经有一大批优秀的网络小说问世了,总之全文尬吹的太过分。
本书基于作者05年-10年期间的作者在上海的田野访谈,列举了中国女同文化发展的曲线,呈现上海拉拉的生活状态,局限性肯定也有,不过作者逻辑自洽,内容梳理组织的不错,可以把事件和案例对应到理论上去,拓展相应理论知识。
推荐所有身边的女性朋友都去读一下这本李银河的《女性主义》,该书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女性主义的学霸笔记,浅显易懂的将女性主义的发端、发展、流派、争论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对于一般读者起到入门科普,对于想深入了解的人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不善交际的雪女侦探和擅长再搜查的前警官组合,为陈年案件翻案的短篇故事集。 作品走的是传统推理风格,没有太多炫技和诡异之处,只是在现有证据中构想出意外的真相,有时读起来会觉得略有牵强,但好在逻辑链是能够自洽的。
言情小说三观的流变,是要放在时代背景下,比如现在一直被嘲讽的琼瑶小说, “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呢。”但琼瑶成名作《窗外》是1963年出版,60年代恰好是台湾地区女子高等教育开始起飞的时候(50年大专女生数726,65 年就是26000多人),爱在这里是女性抗争的武器。
想想,包括现在所谓三观炸裂的汪子璇,她的核心还是爱情自由,不被束缚——对应的是性解放运动。
而70年代末期的亦舒,小说主角基本是中产阶级职业女性的形象,虽然很多时候她对职业女性形象的定位逻辑上不能自洽,但也符合当时香港地区高知女性的状态。
《棠阴比事》是中国古代的案例汇编,把性质相近的两个案例编到一起,所谓“比事”。案例内容主要是古代的民事和刑事案件。虽是案例纪实,但怪力乱神的内容也有,断案全靠人,严刑拷打屈打成招不胜枚举,各种邻里诬陷亲眷赖人钱财,除了包拯还看到了一众老熟人,部分破案十分牵强,道德大于法制,古代百姓真的是只能听天由命。
民主没有纪念碑,不会铸造勋章,不会在硬币上铸上人像,它真正的本质是反对偶像崇拜。
民粹主义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维基百科中说其“是社会科学语汇中最没有精确定义的名词之一”。在日益感叹民粹主义抬头或者民粹主义浪潮又起的时候,事实是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指的是哪一群人。虽然民主也是一个高度争议的概念,但这并不是放弃研究民主理论的理由。同理,对于与民主高度相关,被称为“民主的阴影”的民粹主义,需要保持警戒。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教授扬-维尔纳·米勒的《什么是民粹主义》翻译出版,提供了一些对于概念理清的参考。
阅读《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明显感觉到伍尔夫意识流创作的风格。文章开头讲述花园漫步,餐食,图书馆与教堂等内容,运用了大量叙事与描写,看似和主题毫无关联,但俱在铺垫下文追溯女性写作的历史,女性写作处处受到压制,又和前文琐碎的日常形成呼应。